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聞《念你》後感


被天母夢露招喚,只好出來之乎

(結構取自李清照聲聲慢)



稀稀疏疏

起起伏伏

淒淒苦苦楚楚

乍聽淒厲嗚呼

焉知非物

怯宮澀商厲出

怎堪劉家蒼蒼哭

掩耳乎

正擤甦

卻聞那廂酸楚

破空厲聲憔戮

捂刀俎

那堪舔犢孺慕

撫笛起蠱

獨佇怎見眾舞

積非話是難睹

置懞懂支支吾吾

押這注

怎一個念字醒悟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一種年輕



















分子舞蹈音樂劇場 —— 《續集》
Polymer DMT :: I have to stay to see how the story ends


很久沒有去看性格這麼年輕的劇場演出了...


很像一件剛從洗衣店拿回來、一件被漿過的襯衫。

走過整場戲很像穿上略顯僵硬的外衫——知道這是自己衣服,知道是自己生活的一部份,但,就有種合身的詭異。但穿上一會兒後,詭異感會退去,只是不知不再緊張的是衣服?還是身體?

整個場子,應該是一篇符徵文本集:一種無關內容、一種純然格式事件——一個讓觀者投射自身記憶與認知的框架。

從開場自述性格靜默提供的第三者視野、中段自我詰問架空語意所投射出的主觀視角、到末段第二人稱祕密傾聽者的投射,這一系列的觀者角色置入是很「年輕」的。

會用年輕這兩字來形容,是因為這麼頻繁的視角切換,是不容易做到,也更需無視於溫潤的衝動力量——才會想嘗試。畢竟,劇場事件密度必須夠高,才能有足夠的質量來撐住觀眾角色的經驗錯置。

在舞台音場與光源方向性的控制上提供了明顯的空間指向性,同時聽覺經驗上的飽滿確實提供了足夠的厚度——來提供觀眾自我角色投射轉移所需的時間差。

舞蹈的部份比較被定義為情緒能量轉移的形式。尤其在開場雙人舞的小節裡,將客體與慾望之間的掙扎假借為操偶師與戲偶之間的拉扯,這之間那條「線」的力量與拉扯在鬆緊上有點流失,讓肢體敘事上沒有達到與音場等量齊眉的溫度,頗為可惜。

但,仍如同年輕一般,整齣演出是ㄧ段勇敢、不易拋棄的時光。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淺談3D Printing


堅硬、粗糙、玩具、不實用、造價昂貴——這些辭彙似乎總是凌駕在我們對於3D printing 的認知之上。然而,現在一切正在急速改觀中。


http://vimeo.com/21676294



合身?


挑泳衣時,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只有這些尺寸?為什麼只有32吋、33吋?而沒有32.17吋?」尤其面對比基尼、內衣、這類貼身衣物,為什麼我們總是得在大小之間搖擺,而無法找到「自己」的尺寸?


http://vimeo.com/24435512


N12 bikini,由Continuuminum 設計雙人組——受到串珠可以任意形變的概念啓發——利用3d printer 所列印出的比基尼,讓我們不只有機會擁有我們自己的尺寸,我們更有機會創造自己專屬的貼身衣物。



為什麼需要3D printing?


工業革命之前,幾乎所使用的物件都是由匠師手工打造出來,即便不是刻意專門量身打造出來的日常物件,也幾乎不可能找出兩件一模一樣的物品。


工業的本質讓所有的物件都根植於「複製」的概念——程序、尺寸、效能、價格——找尋到適當的組合之後,在此,複製即生產。而現今大多數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幾乎都建構在這類工業生產程序之上——精準、快速。但卻失去了手工製造中那種貼身、獨特、絕無僅有的魅力。


然而,3D printing,讓我們在手工之外,找尋到另一條途徑能夠更輕鬆精準地落實個人對於物件的想像,並將其想像凝聚為真實、可觸摸、並且獨一無二的存在。


日益普及的3D printer


3D printing 原理其實很簡單,大家應該都擠過牙膏吧?3D printing 其實只是把以往紙張印表機墨水夾裡的墨水換成各種不同的材料,像小朋友亂擠牙膏一樣,一圈一圈往上擠,擠成你想要的形狀,等牙膏凝固,然後——結束。


因為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早在1980 年,3D printer 就已經出現在市場上,不過ㄧ台要價就超過30,000 美金。因為當年電腦很貴,所以3D printer 也便宜不下來。身處於一支iPhone 的運算能力就可媲美阿波羅月球登陸艇的今天,在OpenGL、OpenPrint、OpenCNC 各種開源應用推波助瀾之下,3D printer 似乎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昂貴下去。事實上,從2007 年開始,已經有非常多廠商推出個人用的3D printer ,至今價格已經從800~1300 美元起跳就可以取得。


http://youtu.be/yEiZYfpa75Q


事實上,我們不一定需要自己購買3D printer ——現在有非常多網站可以代客列印(ex: shapeways, i.materialise)。列印的材料從強化塑膠、陶瓷、鋁、到玻璃都能當做列印材料,也能選擇產品的顏色與後加工的程序。同時這些網站提供了社群平台,讓使用者可以上傳自己設計的數位3D 模型,並且相互交流。


但,上述這一切到底改變了什麼?



3D pinting 改變了什麼?


複雜度的定義


對3D printer 而言,列印一座雕像,跟列印同樣大小的一塊石頭幾乎沒有差異。


http://www.bespokeinnovations.com/


以往施作人工義肢時,都需要用非常多螺絲與墊片來預防關節部份的磨損,義肢的組構方式也因此更加困難與費工。Bespoke innovations 針對這些狀況,推出了一體成型的義肢。藉由3D printing,義肢的關節與上下肢之間不再需要組裝,同時義肢的外型與結構會針對每位使用者的身形來進行客制化——畢竟對3D printing 而言,列印一隻客制化的義肢與一隻傳統非客制化的義肢之間,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根本相差無幾。


突然間,複雜不再代表高成本。


實體創新的時程


2007年,Theo Jansen 在TED talk 上面分享了他所「創造」的Strandbeest ——一隻由風力驅動並在海灘上求生的動態雕塑(or 生物)。這項幾乎是重新發明輪子的發表幾乎無人不知,不過Theo 不就此滿足。他不斷的思考怎麼樣讓Strandbeest 能夠自我生產:也許讓Strandbeest 自己跑到工廠裡面去偷管子,來製造自己的後代。Theo 總覺這會成真,但應該不是不久的將來。


http://youtu.be/nt8oHv09e_k


2011 年,Theo 將Strandbeest 縮小版數位3D printing 用的模型放在網路讓所有人下載。而Theo 在YouTube 發現很多人在列印自己的Standbeest 時,卻也都開始添加自己的修改(如:外掛馬達、風扇)。這樣的演變讓Strandbeest 如同透過生殖所產生的突變,繁衍茁壯地在世界各個角落爬行著。


如同Strandbeest,實際上,已經有許多小朋友的美術課作品是指定用3D printer 印出來。如同網路之於開放式軟體——3D printing 讓實體物件創造與演進的過程進入開放的世代;尤其對於開發者而言,實體創新不再需要負擔高額的模具開發費用,而直接透過3D printing 來驗證想法與效能。消費者也能夠在列印選購的產品之前任意添加自己喜好的元素。


需求=生產


http://vimeo.com/25401444


雖然,Markus Kayser 在撒哈拉沙漠裡利用透鏡、太陽能版、以及沙所組構的純太陽能3D printer 只能呈現出充滿藝術氣息的產品。但,卻背後隱含著3D printing 一種最重要的可能性——「需求=生產」。沒有庫存、沒有存貨、沒有多餘浪費而必須拋棄的隱憂,所有的產出都是因應使用者有確切的需求而生產。不僅是產品碳足跡的減少——憑藉著開放共享3D 數位模型,並且充分利用當地的材料與能源,3D printing 將能為世界上許多物資匱乏的地區,提供一種便利製造民生必須用品的可能性。想像一下,喜馬拉雅山山區的居民可以利用太陽能,3D printing 出他們所需的眼鏡、風力發電機或是另一台3D printer。



3D printing 的未來


3D printing 即將改變世界上每件事情,是的,每件事情。從設計、工程、醫學,到任何與實體相關的每個領域都已經被影響。雖然這不代表未來所有的物品都會透過3D printing 來生產(雖然非常可能),但重要的是它所昭示的可能性——彈性、多樣、並且實質存在。


「如果確定你的想法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接受或拉倒。」—— Paul Rand


那麼,3D printing 將是驗證想像最合身的答案。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buzzing quizzes
























buzzed by these afternoon quizzes:

" Which kind of thing stands for power?? "
" Which kind of thing stands for passion?? "


question one is the easy one...

"Pyramid"

Yep, pyramid does stand for POWER!!
You need bunch of people to pile rocks into such huge size...
which does take power, isn't it??


question two is the buzzing one...

New York was the answer.

but, not quite right after second thought...

Yes, i do think NY is a city of passion, the passion to stand, to be top, to beyond... But, it also stands as the result of power. Just as pyramid, which took tones of time and weight to realize the passion to reach the gateway of afterlife. All those high-rises ozone pokers in New York are also the results of both passion and power.

but, is there any passion can be realized without power? i know the original question is not about how things can stand for passion and power-free... But the power attached relationship still buzzes me a lot...

After second thought, well, more than second...
If anything can stand purely for passion, anything but passion...


"Idea"
should be the one...


It's really hard to realize something physically existed without weight. Even something is purely passion oriented.. After all, weight is power, physically and metaphorically.

Unlike pyramid, an idea of standing can be purely driven by passion, impulse, or... something irrational. (even stupid ideas are also driven by passion. Well, kind of... )
But what really makes passion stand is the power of action.

So, the responses for both questions should be rephrased...


" Idea stands for passion. "
" Action stands for power. "


After all, idea stands on action.